目前,由于社會環保體系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用功、原材料、融資等成本不斷上升,給企業造成巨大的運營困難。另一方面,我國經濟歷經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形成同類型設備產能過剩、市場環境惡化等問題,我國選礦設備企業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廝殺,而設備幾乎無人問津。針對這些問題未來應采取什么措施實現突破呢?

由于礦產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可供資源量不斷減少,造成原礦開采品味日漸降低,冶煉等后續加工對選礦產品質量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時,人類的環保意識日益加強。這些現實對選礦設備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促使選礦設備不斷向大、優和高效節能的方向發展。
首先選礦設備應從國內市場向市場轉型。信息化時代,選礦設備在開發環節應該面向,利用的資源與平臺來開發適合的設備;同時,在銷售方面也要有化的戰略眼光,將市場拓寬至廣的領域。
后,選礦設備應從單一的制造技術轉型為與其他技術相融合。注重在選礦設備的研發中融入電子控制、軟件操控等技術,從而有效提高設備的生產效率。
選礦設備和選礦工藝的發展是同步的,工藝是主導,設備是基礎。一種新型選礦設備的誕生,往往帶來選礦工藝的變革。設備的技術水平不僅是工藝水平的前提,也直接影響著生產過程的暢通和應用。
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科學門類間相互滲透和各行業間的相互融合,新結構、新材質、新技術和新加工工藝的層出不窮,機電一體化和自動控制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力的促進了選礦設備的不斷創新和向高效節能方向發展。在選礦廠的整個選礦流程中,磨礦作業成本占相當大的比例,而作為磨礦作業的重要設備—球磨機,其磨礦細度是影響其選礦指標的主要因素之一。磨礦細度的大小會直接影響精礦品位的高低與產品的回收率。因此,如何提升球磨機的磨礦細度成為控制磨礦作業成本的重要環節。那么,在進行磨礦作業時,是不是磨礦細度越細越好呢?

在實際生產中,一些選礦廠為了提高選別效率,自認為磨礦細度越細越便于選別作業,殊不知,這種認知反而導致選廠流程誤走了多彎路,不僅導致選別回收率大打折扣,還白白增加了選礦中的投資、運營費用。
事實上,每種礦石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可磨性與可選性。若磨礦粒度過粗,金屬礦物與脈石或有害元素分離不夠充分,從而導致精礦品位和回收率都低。但若磨礦粒度過細,雖然有用金屬礦物與脈石或有害元素得以充分分離,但也會造成較多難以分選的微細礦粒,此時就容易出現“磨礦過細”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有用金屬礦物會白白隨水損失掉,不但降低了精礦品位和回收率,而且還做了無效的、不必要的磨礦作業,大大增加了球磨機的消耗,進而增加選礦成本,影響選礦經濟指標。
經過重重試驗及項目實踐,我們發現,即便磨礦至細粒度,回收指標也并不一定高。因此,磨礦細度越細越好,這個傳統觀念是完全錯誤的。 針對磨礦細度方面,選礦技術還指出,磨礦細度通常由選礦試驗來確定一個佳的磨礦粒度范圍。所以,無論磨礦過粗還是過細都是不行的,只有適合的磨礦細度才是實現有用金屬礦物與脈石或有害元素分離的必要選礦條件。